不说再见的再见,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image  有很多朋友询问我是否要离开Adobe(Omniture在2009年9月15日被Adobe收购),我说是的,我将要跟这个伟大的公司暂时挥别。

  我并不能说我不伤感,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公司,我曾经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雇主在世界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你所期待能够获得的尊重,那些所谓的外企的福利,高素质同事间的友情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细节,都绝对不是浮云,都极为让人留恋。

  这里摒弃了不专业,你不需要想太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工作间隙,你也可以轻松愉悦地和同事们交谈分享,丝毫不用考虑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他们肆无忌惮地让你接受培训,好像这些培训都不需要成本,但当你要离开的时候,他们不言任何回报,真心希望你停留。所以,这是一家好公司,虽然商场中绝对没有慈善机构,但这里肯定更接近天堂

  所以,当我决定离开,我更多的是内心的纠结,觉得亏欠,以及对同事们友情的深深眷恋。

  既如此,就不要离开了!一个声音在云端断喝道。

  可是人不可以不追寻心里的理想,如同我的好朋友告诉我,人——应该活在当下,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不辜负内心中的声音。

  我还是决定跟随内心中的声音,有风险,但至少回首的时候,不会太后悔。大家可能觉得Sidney总是很理性的思考和行事,但内心的纤细敏感,一点点玩世不恭的任性和书生意气,作为决定命运的性格和处女座可能的特征,是很难真正改变的。

  关于我自己,我不想说太多,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但这未知并没有让我太害怕,反而让我有些好奇的悸动,我不知道未来会如何,那就,带着很多朋友的祝福,慢慢走着慢慢看吧!

  我真正想说的,是Adobe(Omniture),是这一年来工作的感悟和对网站分析领域未来发展的观点。

关于Adobe的Omniture

  Adobe收购Omniture的生效日,正好是我的生日,似乎冥冥之中暗含了什么,这个交易在一开始令人诧异,甚至Omniture自己的员工在答案揭晓的最后一刻都认为Google或者Microsoft将是他们的新主人,但尘埃落定,人们惊讶得鸦雀无声。

  ——为什么会是Adobe?!

  但是,至少到今天,这桩生意正慢慢体现出真正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毕竟,传统的计算机会走向没落,笔记本电脑肯定也将以类似于iPad这类新新人类的方式重新架构,网站和应用(Apps)之间的绝对鸿沟将逐渐被弥合,而且网站肯定有一天也不会那么重要——现在不过是这个新时代变奏曲的序章而已,未来谁能预料呢?

  但是,有三点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首先,平台和载体的变化,对于创意和设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而Adobe是实现创意和设计的不二工具。在变化中,Adobe在这个产业链中的作用只会稳固或增强,而不会被削弱。

  其次,监测是永恒的主题,因为没有监测,就不知效果好坏,也不能为优化提供支持。网络营销世事变化的结果,是运营会越来越复杂,需要越来越精确和实时的监控、调整和优化。这一块的生意,未来只会越做越大,哪怕是经济最不景气的时期。一个典型的事实时,在2008年席卷整个西方的经济危机开始后,Omniture的生意不减反增。

  第三点,PC很可能没落,即使没有Steve Jobs,没有苹果,PC的重要性降低也只是时间问题。用户终端会变得多样化,大一统会分解,跨平台解决方案将成为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的一部分。为了顺应这种变化,Adobe的一只脚已经踏入这个领域,Omniture技术也随之快速跟进。目前,对于数字出版领域的监测,Omniture已经开始提供非常好的解决方案。跟Apple的龃龉确实让人挠头,但从历史大势看,这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在iPad上运行的电子杂志已经能够被Omniture的数字出版监测方案平滑无碍的监测。另外,HTML5?——当然也早已不是问题。

PC的时代几乎已经结束。在重要性方面,PC已经被手机取代。PC未来的命运将会像曾经的打字机一样——IBM的个人电脑(PC)联合发明人马克·迪恩(Mark Dean) http://sinaurl.cn/ht0JsS

  我没有理由不相信Adobe仍将继续维持她在一些独特领域的优势,这家公司并不会突然大放异彩,但却足够稳健。收购Omniture是稳健的一步,是Adobe整个数字创意、出版、内容管理和优化战局的一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举措。

  在Adobe的这一年,我观察到这种嬗变。

关于Adobe Omniture在中国

  Adobe收购Omniture似乎是高高在上战略,但在中国,战略的考虑没那么多,每一天Omniture都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意。

  被Adobe收购后,Omniture在商业运作上需要符合Adobe的流程,我只能说这喜忧参半。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做生意,就应该按照中国人的方式。但没有哪家外企能真正做到,被Adobe收购的Omniture也不太可能成为“异类”(Outlier)。中国文化老外玩不转,但老外们又不放权,所以多好的东西也会左右掣肘挥洒不开。老外们重规则轻“技术”(一如他们驾驶汽车),但俺们这里重“技术”轻规则——这是根子上的差异,你让老外按这里的方式玩,绝对不可能,对他们来说这风险简直TMD太大了!谁敢提着脑袋按中国人的方法来干?!再说,即使这么干还不能保证成功(真是即使自宫未必成功啊)。但不按中国的游戏规则,生意就做成四不像,很多时候甚至搞得啼笑皆非。在这一点上,我难得乐观。

  所以,我要对百度说一句,谷歌有个屁可怕,还不如庆哥凶呢!我还要对拉手美团说一句,高朋有个屁可怕,一天花几百万回几十单,人家根本就没拿挣钱打市场当目的,不过同床异梦而已,说梦话都还语言不通呢!

  不扯这个,说说用户。Omniture毕竟在中国有多过百个大小用户。

  对于用户而言,Omniture是迄今为止最棒的网站分析工具以及最棒的线上营销优化管理工具之一,如果用得好,火力不是一般的强大,而且跨平台与时俱进,在功能上的确让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落下一截。

  但我发现了用户的一个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Omniture的强大在于她是与业务结合的,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100%的定制,而且我也说过,Omniture的监测逻辑包含两个既可分开又可结合的流——“流量流”和“业务流”,而我们熟知的那些免费工具,因为不能定制,所以只可以有“流量流”,因此这也是区别商用工具和普通工具最本质的一点。

  但是,这一点意味着用户要对自己的业务有了解,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提出监测需求。这一点对于使用Omniture的工具(其实也包括使用任何其他商用工具)来说至关重要,否则Omniture的工具就深入不到业务层面,监测就将难以由表及里,花了钱却未必见效果。所以,对于用户而言,想把监测任务全部丢给Omniture和实施团队是不负责任的,开始动的脑子多,后面才能得心应手,开始就偷懒,后面肯定烂尾。

  另一个问题是,Omniture工具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使用这个工具前,需要将监测需求和工具上的实现对应起来,并且全部记录下来。很多时候,工具已经满足了全部的监测需求,但分析师就是找不到如何从工具上实现某一个监测需求,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以至于售后服务每天都可能接到这样的紧急呼救。

  客户是非常真诚的,他们需要帮助,迫切需要,因为这个市场还很初级,大家连网站分析是什么如何做都没有搞明白,你不可以强迫他们上来就会使用诸如Omniture SiteCatalyst这样强大却难以轻易掌握的工具。

  这两个问题从侧面说明了Adobe Omniture应该在中国加以强化的领域,毕竟客户的问题是生意的机会。

  首先,Omniture必须强化对用户如何使用这个工具所进行的指导。其次,别给这些客户那些高高在上的咨询和建议,也别拿国外的咨询案子来套中国的客户。这里大部分客户的需求都很基础实在,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最后,让人们了解你的产品,不仅仅只是为了那些大客户,而是要让Adobe Omniture成为互联网圈子文化的一部分。在市场的推动和促进上,Adobe Omniture对中国的忽视简直让人无可奈何,当人们想要了解Omniture的时候,唯一的渠道甚至可能只是通过——我。

  我不知道Adobe Omniture能够在这些方面有多么显著地推动,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提升。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地区的销售合同金额已经成为整个亚太区(不含日本)的第一,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令人惊叹的奇迹,但这个奇迹在未来很可能将会司空见惯。因为在市场和宣传上的保守,Omniture有些低调,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个工具在中国的用户,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只是因为这个工具没有紧随圈子文化,所以人们难有耳闻罢了。

关于网站分析的机会

  不说再见,因为我相信有一天还会重逢,离开Adobe Omniture,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网站分析。我坚定地信仰网站分析是因为这个领域的机会必然越来越多,需求必然越来越广泛。

  谈机会,我想用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问题一:在中国做工具有没有机会?

  机会当然有,但是靠卖工具赚钱可能机会不大了,或者说这个机会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付费的商用工具面对两个问题,第一用户base还是很有限,第二竞争之下毛利率很低,既不能规模化,又不能有高利差。而且商用网站分析工具开发难度大,运维成本高,还有几个大超级竞争对手压着,我不是很看好,除非你自己一个人单干。如果想卖工具,我现在唯一能想到的方式是做垂直领域,做精,然后做niche市场,如同小艾统计现在所做的。

  免费工具可能有机会,但挑战也挺大。网站分析的免费工具有GA,做得很好,百度统计、CNZZ和51la虽有差距,但也能满足很多需要,为什么要再用新的工具呢?做免费工具有两个出路,第一个出路是做高质量的免费(这个难度很大),或者打空白区(例如之前我推荐的孔明统计),然后多收集些数据,为未来切入精准营销和效果营销做准备。第二个出路是跟营销服务结合,有点儿类似iPad跟iTunes之间的关系。你的营销服务配套你的监测工具,结果营销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定制化的营销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问题二:网站分析咨询服务有没有机会?

  有,而且很大。这几年网站分析在国外的普及对中国的推动很大,现在网站分析咨询服务的需求量比以前大。这是我最看好的机会。但这个机会面临几个挑战。

  1. 如何实现定制化服务的规模化。规模化的服务意味着需要标准化,但标准化又限制了服务的深度和效力。而如果没有规模化,服务商又会很累,而且利润难支撑。

  2. 尚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完整解决方案案例。我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网站分析重要,可是靠谱的案例在中国不多。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站分析的优化建议和建议落地之间的鸿沟少有人有力气去弥补,因此最终的效果难衡量。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仍然在于中国互联网盈利模式的粗放性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人们的意识也就没有那么迫切。但好的案例只是时间问题,一两年内必然会有惊世骇俗的东西出来,我有信心。

  3. 收费模式。网站分析咨询服务可以按照效果付费方式吗?取决于咨询深度和优化权限。我对这种收费方式最看好,当然网络营销优化不是单纯依靠一两点的改善,而系统性优化所面对的组织阻力又非网站分析独力所能抗拒,所以挑战也很大。但国外的确有这种方式的成功案例。我在澳洲的时候,有服务商提出帮助网站增加转化率20%,否则不收费,表现出决绝的勇气,但我看到客户网站后发现其实这钱好赚。微笑 至于按照服务时间向客户收费,很难行得通,不靠谱。另一种方法是按照交付咨询结案内容(包括分析和优化方案以及优化实施指导等)向客户收费,这是目前比较现实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卖长期服务(retainer),类似于半外包,也不错,初期辛苦,后面舒服点儿,收入不会太差,但规模化仍然不易。

  由于有这样的挑战,网站分析咨询服务适合做大案子(高端),或者提供标准化的快速数据解读(低端)。中端的生意暂时挺难,不过前两块已经是大金矿。

问题三:网站分析可以让我发大财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网站分析本身想要让你发大财比较难,Avinash似乎也不是腰缠万贯。所以我也只是略有温饱而已啊!眨眼

  但网站分析是一门专业,只要愿意走入这个领域,你应该不用担心没有工作。而且这是个有意思的工作,可以做很久的工作。

  网站分析让你发大财也不是不可能,但要跟网络营销走在一起。网站分析是网络营销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团队作战能让你有不错的营销收入。我觉得如果你懂得网站分析,又懂得SEO(或者SEM,或者Affiliate,或者EDM),那么你能够赚到大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整个网站都能被你优化了,你不缺流量,你也不缺让流量进行转化,你真的可以很无敌。

  这就够了,不是吗?

不说再见的再见

image  要跟Adobe说再见,如同我过去跟MRM Worldwide和OMD说再见,是不舍,但至今仍然与他们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毕竟你们都如同母校。Adobe可能更有一份真挚的情感,不为别的,只为在人生最孤独时候的陪伴,以及让我见识到的那些灿烂时光。

  不说再见,因为注定还会重逢。我不会离开网站分析,无论是继续前行,还是凝望驻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谢谢Vyse、Arics、Lillian、Darryl、Karen、Michael、Louis、Candice、Imogen以及John,难舍的大中国区team,我相信毫无疑问我们是一生的朋友。

  谢谢Helene,Don,Scott,Lianne,Daniel,两个Andrew,Jamie,Darren以及大牛Marc先生,还有Susan Fine,以及所有澳洲团队给我帮助的人。有一点我很有自信,澳洲口音对我不再是问题,但我的中美混音也不会再被你们修正了!

  感谢Omniture,你成为历史*,我也成为过去,但我爱妳。

  我爱妳,祝妳好运,祝我们好运。

*2010年7月起Omniture不再作为一个公司和具体产品的名字——作者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归宋星及chinawebanalytics.cn所有宋星的数字观 » 不说再见的再见,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58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51

    宋哥威武

    doublely13年前 (2011-04-19)回复
  2. #52

    祝你好运,祝我好运。

    万人往13年前 (2011-04-19)回复
  3. #53

    国外的做事方式大多时候确实不适合国内……

    蓝仁13年前 (2011-04-20)回复
  4. #54

    文字比技术更让我喜欢.

    deng13年前 (2011-04-21)回复
  5. #55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STHeiti Light}

    如果我有你的经验和学识,我也一定选择离开Adobe,自己试一番。好运,sidney, 有机会我来投奔你:)

    Erica13年前 (2011-05-14)回复
  6. #56

    写的好多,好强大。

    bomb chen13年前 (2011-06-20)回复
  7. #57

    看来您的文章,我深刻发现我想解决的问题很大。
    谢谢!很受启发,在我看来,网站分析就是某种运营思路,网络技术的创新,让人类有了新的联系方式,而这一互相联系方式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是互联网商业的根本魅力。

    酷电商13年前 (2011-07-10)回复
  8. #58

    你好,宋老师,非常感谢你的 文章。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非常有用,摘录这篇文章到我博客中(我会注明转载处和作者)。
    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跟我们分享这些东西。

    Canny Huang13年前 (2011-09-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