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埋点实现监测的真相——革新还是噱头?

我总觉得应该写一篇文章以正视听。

实际上,在2014年我去旧金山参加eMetrics Summit的时候,Heap Analytics就展出了他们的“无埋点”产品——这家公司也是以不需要埋点就能实现监测作为最主要卖点的(见我的这篇文章:明天的数字营销分析工具(下))。Heap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在2013年已推出了无埋点监测技术,为此才成立这家公司。采用类似技术的公司还有数家,因此这完全不是一个新技术,更不是一个垄断技术。

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把它称为无埋点,大家称它为“可视化监测部署”,或者“所见即所得的监测部署”。而且在2014年,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创新digital analytics工具,而附着于这类工具之上的可视化或者不可视化、埋点或不埋点,自然无人提及。除了我的那篇文章,整个行业了无波澜。

似有好东西被埋没,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遗憾。或者你也该明白起一个好名字该有多重要。:P 而此时的彼岸,这一技术方案已然进入寻常百姓家,已非带着光环的神秘之物。

不过,随着我们国家的互联网数据行业突然蓬勃起来,诸多厂商一齐出现在世人视野,“无埋点”甫一喊出,举座皆惊,但是否真是神器?有什么优点和问题?待我一一道来。

监测代码、SDK和埋点

我们知道,我们能够监测网站上用户的行为,或者app上用户的行为,是需要在网站的每一页或者app中加上一些程序代码的(这里就不考虑日志分析这种方法了)。这样的程序代码,在网站上叫监测代码,在app中叫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无论你是要监测网站,还是要监测app,你都必须加上这类代码,不加代码就收集不到数据。

所以,埋点不埋点跟你在网站上或者app上加代码是无关的,无论是埋点方法,还是不埋点方法,你想要对一个网站或者app进行用户数据的收集,你都必须要加监测代码,毫无例外

那么,“无埋点”又是什么,其中的“点”又是什么,为什么不需要埋?为了说明无埋点,我们必须先讲讲埋点。

谈到埋点,跟我们在网站上或者app上的监测需求有关。刚才我们讲的那些监测代码,虽然是为了收集数据必须要加的,但是只能叫做基础代码。基础代码不能不加,但是你要想收集到所有用户行为的数据,光有基础代码又是不够的。简单讲,无论是网站上,还是app上(尤其是app上),总有一些特殊的用户操作行为是不能靠基础代码捕获的。

这一类基础代码不能捕获的用户操作行为,最典型的,是被称为event(事件)的一类行为。对于什么是event(事件),在网页上,是那些非http类型的交互:JavaScript的、Flash的、Silverlight的、AJAX的、各种页面插件的交互等等;而在app上,则包含用户点击在内的所有交互。你可以直接理解一个规律,那就是凡是遵守http协议的交互(最典型的就是网页的链接),皆是可以由基础监测代码直接监测到数据的,但非http类型的用户交互,基础监测代码都无能为力。至于app上的所有可点击交互都是event并不难理解,因为app不遵循http协议,所以基础监测代码对它们都无效。

每一个需要我们监测的event互动,都被称为一个“监测点”,你可以想象,web上的监测点不会特别多(因为大部分都是http互动,所以基础代码能搞定),而app上则布满了监测点。为了让这些监测点上的用户互动行为数据被我们收集到,我们必须在这些监测点上部署上专用的事件监测代码(即event tracking code),这些代码需要手工一个一个添加在想要获取数据的监测点上。这个过程被形象化的称为埋点。在我的博客中,埋点相关的内容经常出现,只不过我使用了更为准确的表述——event tracking部署,或事件监测部署。没错,埋点就是我常常讲的事件监测部署,完全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那么,有的读者朋友脑洞大开,说,我只想监测那些event,是不是直接做事件监测(埋点)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加基础代码了?所以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规律:事件监测(埋点)只有在基础代码工作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各家数据监测工具的基础代码只能用它们自家的event监测。这意味着,你想用Google Analytics的事件监测,前提是你必须已经在页面上部署好了Google Analytics基础监测代码(被称为GATC,Google Analytics Tracking Code),不能不部署基础代码,也不能部署别家的基础代码。

埋点和无埋点

大家知道了埋点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无埋点呢?

还是从埋点开始。由于埋点(事件监测部署)需要网页工程师(或者app开发者)将一个一个专用的监测代码加在每一个监测点上,还需要保证这些代码跟监测点一一对应(因为每一个监测点不同,所以加的专用事件监测代码在命名和属性设定上也不同,每个监测点都要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事件监测代码),不能错加或者漏加,这是一个繁琐的工作,且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人们特别想改进这种方法。

人们想到,我想监测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件(监测点)都在网页上或者app上有明确的位置,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能有一种“指哪打哪”的监测,即,在页面上,直接用鼠标点击我想监测的这些事件所在的位置,然后监测系统就能知道并且记录下来这个地方,并且开始进行自动的监测呢?

一旦想出了好点子,技术的实现就不会是问题。大家的解决方法都大同小异——首先部署监测工具的基础代码,然后在监测工具的后台开启“无埋点部署选项”,当你开启这个选项之后,你再进入你要监测的页面或者app的时候,你的鼠标(或者手指)点击操作,就变成了为监测工具指定监测点的操作。你用鼠标(或者手指)点击某一个用户交互的位置,一个监测工具安排的弹窗会打开,在这个弹窗中你可以为这个监测点命名,然后工具就开始为你记录这个位置的用户互动数据了。并且人们发现,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在对event(事件)监测上,对普通的http的交互,同样适用。例如下面的图示:

heap2

上图是Heap的“无埋点”界面

上图是铂金分析(Ptengine)的“无埋点”界面

  很难说明这种想法到底是哪家公司或者哪个人发明的,Heap在成立的时候推出了这种方法,可以认为也许他们在2013年或更早就想到了这种方法并付诸实施。同样,铂金智慧(Ptmind)在2013年也商业化了这个方法,并且在2014年推向日本市场的时候,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见他们的博客:https://www.ptengine.jp/blog/index.php/event_tracking/)。国内不少厂商也说他们“独创”了这个方法,但问世时间就要晚不少了。

现在,连百度统计都在宣传自己拥有“无埋点”方法了!这个方法看来要变得非常“稀疏平常”了。:p

不仅仅web上可以实现无埋点的监测,app上也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指取代鼠标,直接在手机上操作设置。另外一种是在电脑浏览器端操作,类似于一个模拟器,将app的屏幕模拟在电脑屏幕上,然后用鼠标操作。第二种方法具有更好的用户友好性,所以更被接受。例如我们熟悉的Talkingdata或者Mixpanel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不过,无论哪种方法,都还是需要在app中加上实现基础监测的SDK。

pt-app-event-tracking

上图:铂金分析(Ptmind)的app无埋点监测设置界面

  “无埋点”方法是怎么实现的呢?讲解有点点偏技术,如果不擅长技术看不懂就略过。原来,在进行事件设置的时候,“无埋点工具”会利用它部署在网站页面(或者app)上的基础代码对网站(或app)上所有的可交互事件元素进行解析,获取它们的DOM path。采集用户行为时,监测工具也会通过它的基础代码对页面上所有的DOM上的用户操作行为进行监听,当有操作行为(交互事件)发生时,监测工具会进行记录,并且同时记录对应的cookie(或device ID)信息,将跟用户设置的信息关联起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页面上所有的交互(包括基于http的链接交互)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可视化的被监测的原因。

看了上面的技术解释(或者不看也不要紧),下面的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无埋点与埋点一样,想要发挥功能,都必须要加上监测工具的基础代码。不加上基础代码,无论埋点与否,都不能实现对event(事件)的监测。准确地添加基础代码,是一切的前提。

无埋点和全埋点

随着无埋点的走红,行业中又出现了新名词:“全埋点”。但本质上跟无埋点并无不同,因为上面所介绍的这类“可视化事件监测方法”都是直接对页面中所有的交互元素的用户行为进行监听,因此即使你不需要监测的部分,它也照样会将用户行为数据和对应的发生地信息照单全收下来。因此,你会发现,在你选定某个event(事件)进行监测设置的时候,有些工具直接就会弹出一个浮层或窗口,将这个event对应的历史数据直接呈现给你。如下图所示:

history-events

  从这个界面(Ptengine的可视化事件监测界面)可以看到,我并未对“数据驱动的互联网运营课程”有任何事先的设定,只是点击它之后,该交互链接的历史点击数据就直接呈现在我的面前了。

这是无埋点的另一个相当有价值的优势。而埋点的方式,即前面讲的需要在每一个监测点上添加额外的专门代码(即添加event tracking code)的这种方法,则只能获取添加代码之后的数据,埋点之前的数据不可见。如下图所示:

  history-events-ga

上图:GA采用埋点监测event(事件)的方法,在部署event tracking code前的数据无法提供

  无论是“无埋点”还是“全埋点”,这些说法都有些抽象,我还是喜欢“可视化事件监测”这样的准确用语。

看到这里,你会明白,所谓的无埋点,绝非我们的革新首创,但还是很有用的,同样绝非噱头。

无埋点的问题

前面下了定论,无埋点不是革命 ,但确实非常有价值,在使用体验上有显著优于传统事件监测(埋点)部署方法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完美无缺,传统埋点的方法也不能完全被取代。

无埋点方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缺陷

其一:用户的交互行为,如果没有具体的“地点”,无埋点方法不适用。比如,用户上滑屏幕时内容瀑布流的底部载入新的内容(像网易新闻、今日头条之类),这种交互用户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监测点位置。在可视化事件监测设置的界面上你找不到这类交互,因为这类交互是不可见的。

其二:可视化的无埋点部署,能够为交互行为设置的属性是非常有限的。所谓交互行为的属性,用人话来说,就是对这个交互行为背后的信息进行记录,或者添加说明。一般的无埋点部署,只能给交互行为起一个名字,然后机械的记录这个交互行为发生的次数。但是一个交互行为可能带有很多属性,比如,点击播放一个视频,交互行为就是一个播放,但播放的背后,我们还想知道这个视频的名字、视频的类别、视频的作者等等信息。可视化的无埋点部署记录不了这么多内容。而埋点方法(传统的事件监测方法),则可以非常好的添加event背后的属性,例如Google Analytics支持为每个event添加6个属性,这样在数据的维度上,能够大大扩展事件追踪报告的效能。

其三:行为数据的分类汇总。埋点方法因为带有多个属性,用户可以轻松的通过这些属性进行分类数据报告的读取。比如,刚才讲的那个例子,视频的类别就是一个分类型的属性。我们读取报告的时候,可以把某个分类的视频的event数据一次性全部展现在报告中,而不需要手动一个一个去汇总。而无埋点方法因为缺少对行为属性的标识,因此做不同event的分类汇总数据,要麻烦得多,并且必须得手动一个一个添加。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比较埋点和无埋点方法的优劣势。

  compare

克服缺陷,无埋点方法的升级方案

由于无埋点显著的优势,人们确实非常喜爱这种监测部署方法。不过,上面讲的问题不克服,这个方法也只能“小用”,而堪不了大用。

业界开始有一些升级无埋点方法的方案,很炫,实用与否大家可以自行尝试。

例如,mixpanel对下拉菜单这样的交互行为中,菜单的所有属性进行自动记录,以帮助实现更好的数据获取和分类。在mixpanel中,“无埋点”被称为“autotrack”,即自动监测。在下图中,如果你要监测一个下拉菜单“What industry are you in?”中具体每个选项的点击次数,mixpanel可以自动帮你实现。

mixpanel-auto-track-1

上图:在mixpanel中,监测一个下拉菜单中每个选项被点选的次数,直接选择并命名这个下拉菜单即可

  设置之后,在报告中会自动出现下拉菜单中的所有点选项目。在下图中,每一条线就是上面的下拉菜单中的一个点选项的被点击的情况。

mixpanel-auto-track-2

上图:每一条曲线就是mixpanel自动获取的每一个下拉菜单中点选项目的被点击次数

  另一款解决方案,铂金分析(Ptengine),同样可以直接抓取互动事件的相关属性。例如,可以直接在用户点击“购买”按钮时,设置抓取该商品的价格、商品名等属性。并且你可以设置这些属性的抓取是否是“复选”。所谓复选,是指你设置了这一个地方之后,所有的跟这个地方相同的地方,其数据也会按照你在此地的设置,自动进行抓取。比如,在这个商品的页面上设置一次之后,在所有的商品页面上都自动生效,且都能够在用户点击任何商品页面的“购买”按钮时,自动抓取商品的名字、价格等信息。这意味着,这个解决方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可视化的电子商务监测”解决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这个工具总是带给我很多震撼想法的原因。

下图中,红色的框前的“#”号,就意味着所有这一类页面(商品页面)的同样位置都被将被自动抓取。

pt-event-1

上图:铂金分析(Ptengine)提供可视化事件监测(无埋点)的自动属性抓取和全部相同页面“复选”的智能监测部署功能

  同样,在下图中,每个商品的价格都将被自动记录下来,并放到“Commerce-Price-Amount”这个属性中。

pt-event-2

上图:铂金分析(Ptengine)自动捕捉的商品价格属性

  相信假以时日,无埋点的追踪方法将有可能完全取代埋点方法。未来在“无明确地点”的用户行为互动上应该也会有较好的突破。

总结

基本上把最近朋友们老问我的问题讲解清楚了。还是那几个关键点,我快速总结一下,然后结束这个文章。

1.无埋点不是不加代码。如果你想监测数据,无论什么情况,都必须添加监测工具的基础监测代码。并且每个页面都要加,每个app也都要加。

2.无埋点并非2016年才出现的新事物,早已有之,但最近才被炒起来。它不神秘,很简单,但很有用。

3.埋点这种传统方法仍然具有很多优势,无埋点不能完全取代埋点。至少现在不可以。

4.无埋点方法目前有很多升级解决方案,以弥补目前一般无埋点存在的缺陷。

5.无埋点的真正准确说法,应该是:可视化事件监测部署。

好了,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归宋星及chinawebanalytics.cn所有宋星的数字观 » 无埋点实现监测的真相——革新还是噱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4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49

    very good!

    will7年前 (2017-02-10)回复
  2. #-48

    宋老师总结的真好,每次拜读您的文章都受教非浅
    关于总结的第4点有点个人的想法
    〉〉可以通过一些广告标签管理系统如Google Tag Manager 进行简单的事件追踪和投放,
    来弥补无埋点的缺点

    comp7年前 (2017-03-03)回复
  3. #-47

    现在Google Tag Manager这类工具也提供类似无埋点的功能,不过还不支持可视化埋点,而是通过传统的dom selector来进行

    Alan7年前 (2017-10-06)回复